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朝鲜归侨成和昌:为祖国的发展变化骄傲
2019-09-17

记者 刘迅

开篇的话:

时光急淌,金秋时节,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70周岁生日。

与家国共生,与时代同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经历、感知的日日年年,细细道来,就是一本“行进中国”的详细记录。这一次为我们讲述的是生活在秦皇岛市的多位归国华侨,有过多年国外生活经历的他们,讲述的中国变迁、秦皇岛变化,因为有着不一样的视角,更是别有味道……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归侨话变迁”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他们记忆的车轮一同品读那段如歌的岁月。

9月11日上午9点,成和昌正在家中沏茶,他在茶杯里放进干燥卷曲的茶叶,茶叶遇水舒展,逐渐变回本来的样子。39年前,成和昌从朝鲜回到祖国,在秦皇岛抚宁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成和昌祖籍中国山东,今年65岁,生于朝鲜江原道。20世纪初,黄河下游地区水灾泛滥,为了给家人谋条生路,1912年,成和昌的爷爷带着全家老小“闯关东”。

“那年我父亲刚出生,爷爷带着全家一路走到朝鲜,之后就一直在朝鲜生活。”成和昌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毕竟是中国人,我们在朝鲜找不到归属感。”

1980年,26岁的成和昌决定回到祖国,“那些年陆续有华侨归国,党和政府对我们很重视,给我们找了住的地方,还根据各自的特长安排了不同的工作。”成和昌被安排在当时的抚宁县电力局工作,由于积极参与抚宁经济发展,他被选为抚宁归国华侨联合会兼职主席。如今39年过去了,在他心中,自己早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抚宁人。

作为一个归国华侨,成和昌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1980年前后,生活在抚宁的人主要吃玉米面等存粮,很少能吃到白面,很多人的衣服上带着补丁,住的也都是老平房。”成和昌回忆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懂得穿衣的时尚,吃大米饭也不再是奢侈,在抚宁,越来越多的人搬出低矮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住宅楼。然而,让成和昌感触最深的还是出行方面的变化。

为了支持祖国经济发展,成和昌曾多次前往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尝试吸引外国商人来华投资或促进抚宁农产品出口。1993年,成和昌的一位日本朋友应邀来到抚宁。“他想在抚宁投资,我们俩开车去北京做了考察。”成和昌告诉记者,当时从秦皇岛到北京的路不太好走,我们花了7个小时才到。

考虑到办厂条件尚不成熟,朋友回到了日本。5年后,成和昌再次对他发出邀请,“1998年,我们俩第二次开车从抚宁去北京,而这次走的是京沈高速。”

由于经常在国外奔走,成和昌对高速公路并不陌生,“日本和韩国虽然很早就有高速公路,但通常很窄,山道也多。京沈高速6车道并行,开车在上面,感觉完全不同。”成和昌说,从北京回来后,朋友确定了投资计划。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成和昌见证了祖国的发展与变革,如今,越来越多的华侨来抚宁投资办厂。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成和昌感到无比骄傲,这些年,他经常会邀请外国朋友来抚宁做客,向他们讲述一个不断发展着的中国。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