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 > 文章详情
11万件好事,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好人沈汝波
2018-06-04

4r0505.jpg

记者 康松乔 李宏伟 孙文志

2018年6月1日凌晨1时15分,他走了。

一个平凡的好人,穿着他一生挚爱的绿军装。

纵使化作夜空繁星角落的一颗,人们依然一眼就能认出,他那闪烁的光芒。

沈汝波,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区居民、邻家大哥,一个普普通通的丈夫、父亲。

他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在清晨捡起了路上的一块垃圾,在黄昏为一位孤寡老人理了发,在夜里赶跑了一个撬下房的小偷……他只是把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坚持做了40年,直到把平凡坚持成了伟大。

11万件好事,一个个闪亮的正字,平凡善举,汇成江河,让党徽更加闪亮,让军礼更加庄严。

58岁,年轮定格于此。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优秀党员、优秀士兵、优秀公民的本色,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诠释了在和平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

病房里,他把好事做到了最后一刻

5月31日晚上9点,夜色沉沉。

党义爱心团队的成员王勃和王凯风尘仆仆地从辽宁鞍山赶回秦皇岛。他们紧紧抱着手中的包裹,一下火车,就急匆匆奔向市第一医院。

他们抱着的,是沈汝波最后的一个心愿。

当天,他们代替病重的沈汝波,在鞍山接过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亲手授予的“郭明义爱心团队秦皇岛党义爱心团队分队”队旗。

当这面鲜红的队旗在病床前打开,已处于弥留之际的沈汝波眼睛里又有了光彩,手臂也在努力向上扬,似乎想敬一个庄严的军礼。

也许是心愿已了,4个小时后,与病魔斗争了三年的沈汝波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此时,时针已经走到了“六一”儿童节,他也如孩子一般沉沉睡去,不再醒来。

“这辈子跟了老沈,我不后悔,我骄傲!他走了,我要替他把好事做下去。”习惯了在丈夫面前装得坚强乐观,却只能在夜里捂着被子偷偷落泪,妻子李玉云终于痛快地哭出声来。

“他太累了,该歇歇了。”按照他的遗愿,亲友们流着泪,为他穿上了最爱的绿军装。

18岁时立志一生做10万件好事,在别人眼中的一句玩笑话,沈汝波坚守了一辈子。即便身患重病,也从未忘却初心,奉献的脚步不曾停歇。

2015年7月,他查出患有食道癌,做了手术之后,一次次的放疗、化疗,150多斤的体重瘦到了80多斤,只能吃流食。

“只要我活一天,就要把好事做下去。”面对重病,最淡定也最坚定的人,就是沈汝波自己。手术清醒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志愿团队成员打电话:“咱们的巡逻和义务服务不能停,我归队了马上跟你们一起去。”

即便躺在病床上,他做好事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手术的刀口还没完全愈合,他就在医院捡垃圾、拾烟头。看到化疗室门前散乱着十几双鞋,他吃力地弯下腰一双双摆好;看到病友头发长了,他就叫妻子取来工具,跪在床上给病友理发。

团队该去哪里服务了,谁家的贫困老人头发该剪了,更是他时时牵挂并一次次叮嘱队员们要替他做好的事。

一位爱心市民送来2000元钱让他补身体。这本来可以让贫寒的家境缓解一点压力,他却转手让妻子买了10份慰问品,挨个送到10个困难户家里。“我这样做,就是把一份爱心放大成10份,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

出院后,尽管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可每当做起好事时,他似乎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慰问部队、看望养老院老人、清理小广告、捡垃圾、给孩子们作报告……有啥义务活动,他总要坚持参加,别人根本拦不住。有时走不动了,就让别人搀着去,“我去了,哪怕干不了啥,对大伙儿也是个支持。”

今年3月的学雷锋日活动,沈汝波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大家都劝他别去,而他依然亲自带队出现在活动现场,用沙哑的声音给大家鼓劲,还拿起工具为别人义务理发。

“以前听说过很多沈汝波的事迹,那天是第一次见到他,看到他病成那样,还在坚持做好事,觉得他瘦弱的身体非常高大。”目睹当时场景的市民陈女士记忆深刻。

同样在3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生霍文博患上重病,急需筹集治疗费用。沈汝波得知后,发动党义爱心团队成员捐款为霍文博奉献了爱心。他说自己作为癌症患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与帮助。秦皇岛是全国首座最具爱心城市,相信霍文博也会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战胜病魔。

年初的省人大会议,身体已经难以承受奔波劳累的沈汝波却坚持“爬也要爬去!”他说,人大代表是党和百姓赋予的责任,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会议期间,每当看到路上有烟头、垃圾,他都要吃力地弯下腰捡起来。

今年5月4日,已经依靠仪器和药物维持生命的沈汝波,做了一生中最后一件好事,向来探望他的癌症患者李永花捐了500元治疗款。

一日立心,一生不辍。为了一句诺言,沈汝波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从不曾停歇的脚步,现在终于停下了。

他在本子上记的“正”字,停留在1.6万多个,算起来是8万多件。而这个数字,其实是非常“保守”的。因为即便一天为100多人理发、为30多人按摩,他都只算一件好事,还有很多他认为举手之劳的小事,根本就没计算在内。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他生前要求记者不能透露出去的秘密:其实即使按照“保守”的算法,他做过的好事也已经超过了11万件,“只说8万多件,是为要给自己留个目标,留个动力,还要继续朝着它努力。”

这就是沈汝波,一个平凡却值得大写的人!

回顾他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印着对党的忠诚,对军人本色的坚守,对人民的牵挂。11万件好事,铸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绿色军营里,他许下十万件好事诺言

时间回到40年前。

1978年,一个18岁的年轻人走进军营,带着他和父亲两代人的心愿。

沈汝波出生在山东临清,家里兄妹五个,他是老大。家境贫寒,于是他早早帮父母分担养家的责任。

“汝波从小就听话,特别照顾弟弟妹妹。家里很穷,他很小就跟我们干活儿养家。”尽管沈汝波常说自己小时因为奶奶宠着挺娇气的,但在母亲邢培贵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放了学就回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父母每天一回家,就能吃上他端来的热乎饭。“有时看他小脸被烟熏得跟小鬼似的,我真是又想笑又想哭!”

13岁时,沈汝波就常和父母一起去西窑拉砖挣钱,瘦小的身上,常常是这里一条血道子,那里一个血泡。

15岁时,因为家里穷,沈汝波无奈辍学,去菌肥厂干了两年零活儿。因为踏实肯干,厂领导经常夸“这个小伙子好”。为了补贴家用,他养了几只兔子,卖了大的买小的,来回倒,攒点零钱给家里买油买盐,自己一点儿也舍不得花。

“我哥小时候就热心,谁家有点儿事,总去帮忙。”在弟弟沈汝肖记忆里,当年的哥哥闲不住,不是帮这家种种地,就是帮那家拢拢柴火。

“认吃亏,别占便宜。”这句父母从小经常叮嘱的话,沈汝波一直记在心里。“父亲做了20多年生产队长,从来不占队里一点便宜。我还记得队里安排派饭时,到谁家,谁家能跟着吃点儿好的,但父亲从来不往自己家安排。他还常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做好。”

贫困的家庭,却让朴素的做人道理打小在他心里扎了根。

1977年末,部队来沈汝波的家乡征兵,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那个年代,能够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去保家卫国,是所有年轻人心中无上荣光的事,沈汝波也不例外。而且在他心里,对军营还藏着另外一份情结。

“父亲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沈汝波记事起,就常听父亲讲从前的事。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总是上顿不接下顿,孩子们常常饿得站都站不起来。父亲6岁那年,爷爷被保长一顿毒打,回来后再没站起来,不久就告别人世。爷爷一走,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留下奶奶和5个幼小的孩子。为了生存,奶奶去给地主家当奶妈,两个姑姑被卖到济宁去给人当童养媳。直到解放,奶奶、姑姑被解救,一家人才团圆。

“父亲常说,没有共产党、解放军,就没有咱家。”沈汝波说,父亲小时候就爱跟在解放军战士屁股后头跑,特别想当兵,但因为是家里独生子,按规定不能参军,所以未能如愿。“这也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我们兄妹五个,我是老大,所以特别想替父亲圆了这个梦,参军报效祖国。”

也许是命运要帮助父子俩弥补上这份遗憾,这次征兵,沈汝波家乡有73个年轻人报名,但是只选三个人,而他幸运地成为三人中的一个。

“1978年2月22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夜没有合眼,非常激动。”这是沈汝波日记里的一段话。在这天日记的页边上,他标上了这样几个字:人生转折点。

的确,绿色的军营,正等待一个年轻人发生蜕变,并将引导他走上一条平凡而伟大的奉献之路。

“你到部队要好好接受锤炼,回报党和解放军的恩情,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临走时,父亲叮嘱他。

“我一定好好干,争取多干上几年,就当替您参军了。”他对父亲承诺。

军营真正带给千千万万和沈汝波一样的年轻人的,绝不仅仅是健壮的体魄和严明的纪律性,还有钢铁般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多年以来,学雷锋做好事都是部队里的优良传统。沈汝波所在的炮十师三十三团七连炮四班是“英雄师”里的“英雄班”,班长是连里的“学雷锋标兵”,经常为当地居民做好事。入伍后,沈汝波和其他新兵很快就被部队的学雷锋氛围感染,在老兵的带动下,大家有活儿都抢着干,生怕落在别人后头。

“那时候就是这种氛围,人人抢着做好事,有啥活儿干不上都睡不好觉。学习雷锋、董存瑞、黄继光,大家都讲个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在这样的氛围里,沈汝波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做一辈子的好事。从扫院子、扫走廊这样的小事开始,他把自己的决心一步步落实到行动上,很快成为新兵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经常得到表扬。越表扬,他的动力就越足。

“沈汝波入伍时,是我亲自把他接来的。虽然我跟他相处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他是我战友里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指导员靖贵山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小战士,尽管体质不是那么好,但训练刻苦,军事技术一流,工作起来积极肯干,特别在学雷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个战士非常可爱,一有时间总是琢磨如何帮助别人,做好事。”

看到沈汝波积极要求上进,靖贵山格外关注他,几次找他谈话,鼓励他继续努力,学好军事技术的同时,多去学雷锋做好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次谈话时,靖贵山提到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在沈汝波的心里激起了波澜。是啊,怎样才能督促自己,一辈子把做好事坚持下去?目光所及,他被书架上的一本书吸引,“《十万个为什么》,那么我能不能在一生里,完成10万件好事?”

“他指着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说,这一生要做十万件好事。我很惊讶,提醒他这可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做到的,是要用一辈子做的事。可他说,一定要做到。”尽管已经过去近40年,这一幕在靖贵山脑海里依然清晰。

 几天后,靖贵山把沈汝波下决心一辈子做十万件好事的事情在全连做了表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当时有的人很佩服他,但也有的人觉得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肯定坚持不下去。

的确,在那个年代,年轻人许下类似的豪言壮语并不鲜见,随着时过境迁,很多人也就渐渐淡忘了。可沈汝波却真的把他的诺言,用一辈子时间来兑现。从许下诺言那天起,他给自己下了任务,每天至少做4件好事,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做一件好事画上一笔,检验、督促自己去完成任务。

十万件好事,是一句誓言、一个目标、一种约束、一份激励、一场考验。尽管这一“量化”做好事的方式曾遭到个别人的非议,但对于沈汝波来说,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鞭策。经年累月,他做好事的决心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足迹更加清晰。

好事做多了,战士们都喊他“雷锋”

就像雷锋口中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部队6年,沈汝波换了6个岗位,养猪、养鸡、挖煤、种菜……哪里有需要,哪里最脏最累,他就毫无怨言地去哪里,而且在每一个岗位上,表现都非常出色。

入伍第一年在炮班,他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各项任务都抢着干,获得了“全能炮手”的称号。

入伍第二年,为了改善伙食,连队里买了一批小鸡、小鸭。可是战士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养鸡养鸭的活儿谁爱干?领导把这个任务安排给了沈汝波,他也有点犹豫,不是不爱干,而是担心自己没经验,干不好。领导说:“你是新兵里表现最好的,交给你,我们放心。”

养鸡养鸭绝不是个轻巧活。每天,沈汝波都得去野地里挖上几大筐野菜,回来后一点点剁碎喂给小鸡小鸭。没多久,他发现了个怪现象,小鸡小鸭的数量怎么总在减少。仔细一观察,原来驻地附近的黄鼠狼多,一到夜里,就钻到鸡舍里吃小鸡小鸭。为了保护小鸡小鸭,他索性把行李搬到鸡舍里,一住就是一个半月。

“白天得挖菜喂食,挺累的。晚上满鸡舍都是叽叽喳喳的,根本睡不着。”虽然辛苦,但看着小鸡小鸭一天天长大,几个月后,战士们吃上了新鲜的鸡蛋、鸭蛋,沈汝波的心里甭提多高兴。每天,他把新拣的鸡蛋、鸭蛋一个个编上号,精心保存好。

入伍第三年,连队养猪的饲养员复员了。因为养鸡养得好,领导又相中了他。

“大家来参军,都愿意学点技术。养猪这个活儿,又脏又累,还学不到什么技术,一般人都不愿意干。大小伙子,谁愿意整天一身臭味儿啊,但沈汝波没有怨言地干了,而且兢兢业业。”当年的司务长施殿武还记得,那时每天都能看到沈汝波一趟趟挑着发着异味的泔水,从食堂送到几百米外的猪圈去喂猪。因为认真细心,他的猪养得又大又胖,团里还专门组织别的连队来参观取经。

一天,因为身上长了个瘤子,沈汝波正在医院里等待做手术,连长急匆匆地来了,带来一个坏消息:连队的56头猪传染上了口蹄疫,都趴下了。沈汝波一听,急了,起身就要回部队。

“明天就要手术了,你不能走。”医生拦住他。

“不行,全连战士靠它们补充营养呢,说啥我得回去。”他答得斩钉截铁。

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部队,沈汝波连宿舍都没进,直接奔向猪圈。看到一头头病恹恹趴在地上的猪,他心急如焚。接下来的几天,他没白天没黑夜地长在猪圈里,四处捡来破盆旧桶,用沥青堵上漏洞,给每头猪单独进食,避免交叉传染。他四处请教治疗方法,打针、撒白灰……经过他精心治疗和照顾,病倒的猪一头头站了起来。这次闹口蹄疫,别的连队的猪死了一大半,而他养的猪竟然全部存活。

留守连队种菜时,他用在山上看菜地的空闲时间捡牛粪做肥料,堆成一座小山。

当护林员时,他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照顾每一棵小树,一趟趟从河沟挑水浇。别的连队新栽小树成活率75%,他创造了97%成活率的“奇迹”,得到团里和师部的表彰。

“干一行爱一行标兵”“老黄牛”“优秀护林员”……在部队6年,他受到大大小小表彰600多次。入伍第三年,因为表现出色,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同批新兵中最早入党的人之一。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尽管在部队工作忙、训练辛苦,但沈汝波一有闲暇时间,就去帮战友和驻地百姓做好事。他承诺的10万件好事,在部队里完成了8600多件。

虽然已经阔别多年,但提起沈汝波在部队做过的好事,老战友们依然如数家珍。

“他这个人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你表扬也好,不表扬也好,他都是这样做。”在老战友李成峰的印象里,沈汝波是别人怎么早也早不过他的那个人。“在部队学雷锋做好事氛围特别浓,大家都比较积极,但他总是比我们早一步。每次扫雪、扫院子,我们到时,他基本扫差不多了。做好事总是抢在大家前头,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喂猪这个工作非常埋汰,臭烘烘的,还非常累,谁也不愿意干。但他不怕吃苦,不怕脏累,给我印象很深。出于敬佩,我也常去帮他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李成峰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拎着扫帚、挑着泔水的忙碌身影。

“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勤恳,闲不住。细小的事他都能想到,并主动去做。在我们连队他做好事最多,经常受表扬。”李春泽入伍比沈汝波晚一年,两人共同在一个班服役了5年。他还清楚地记得,冬天宿舍里烧炉子取暖,每天沈汝波都第一个起来,掏炉灰、生炉子,打扫卫生。

“他平时训练非常刻苦,在掌握军事要领上比较熟练。我们是新兵,他用业余时间给我们做示范,把自己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这件事,同样让李春泽记忆深刻。“他复员之后在秦皇岛能继续做好事,被树为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咱认为他当之无愧,也不是偶然的,是军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给病号送饭,帮新兵洗衣服,去炊事班帮厨……在战友们的记忆里,这样的好事数也数不完。

一年冬天,沈汝波在驻地附近遇到一位打水的老人。老人行动不方便,井口又结了冰,很危险。他赶紧上前帮忙打了水,又一直送到家。聊天中,沈汝波得知,老人家里无儿无女,他和老伴儿都已年过七旬,又都有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大爷大娘,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孩子。”

从那以后,沈汝波时常出现在老人家里,挑水扫院子,擦窗户洗衣服,啥都干,还用自己省下的津贴为他们买药看病。

“孩子,真不知道咋谢你,你真是我们的亲人啊。”大娘常拉着沈汝波的手,泪眼婆娑。

这件事,沈汝波从未和任何人提起。但因为那段时间总往老人家跑,部队里有人犯了怀疑:这小子是不是和当地的姑娘搞上对象了?这可是违反纪律的。后来部队派人一调查,才让这件好事浮出水面。

还有一次,沈汝波在护林时,看到一位老大娘背着捡来的一大捆树枝特别吃力。

“大娘,把这个给我,我年轻,有劲儿。”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不容分说地把树枝背到自己身上,一直送到5里之外的大娘家。

大娘要留下他吃饭,他说啥也没吃。不过等他回到连队时,已经错过了晚饭时间,只好瘪着肚子饿了一晚上。

农忙季节,沈汝波常带着战友到附近屯里,帮助五保户、困难户种菜、浇水。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为此特地到部队感谢他,称赞他是部队的活雷锋。

“好事做得多了,战士们见到沈汝波,不叫他名字了,都喊他雷锋。虽然有时带着点开玩笑,但也证明了大家对他的认可。一些新兵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主动做好事。”提起这些事,老战友们依然津津乐道。因为表现突出,沈汝波多次被部队评为“学雷锋先进分子”。

6年的军营生涯,把沈汝波从一个毛头小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军人和共产党员,赋予了他敢于承担、有困难冲在前的勇气和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以及坚持到底的毅力。

社区里的“老党”,是居民心中共产党员的代名词

“我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还是个兵,还要保持军人本色,在党和国家、人民需要时奉献牺牲,在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前舍弃自我,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服务百姓、服务社会。”在沈汝波心里,绿色的军装,是他一生的底色,不管身份怎么变,诺言不变,军人的“内核”不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句军营里许下的诺言,也注定将陪伴他一生。

1984年,沈汝波退役后来到秦皇岛市蔬菜公司。像在部队里一样,他啥活儿都冲在前。

上班第二年,单位拆除一处老房子,沈汝波冒雨第一个爬上屋顶,没想到房子忽然倒塌,他被压在里面,从此失去了左手两截手指。虽然手残疾了,但他从不以此为借口偷懒,工作20年,从来没休过假。带出8个徒弟,5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1年,沈汝波带着单位几位党员成立了党义服务小组。业余时间里,他用在部队学的手艺为困难户、残疾人、军人等免费理发。

2003年,蔬菜公司改制,沈汝波因为自己有理发手艺主动要求下岗。“我有手艺,能养活自己,不给国家添麻烦。”

下岗后,妻子没工作,孩子上学,全家仅有的固定收入是每月230元的失业金。即便如此,他刚拿到第一个月失业金,就给北大营的战士们买了一车西瓜……

路边支起的一个理发棚子,成了沈汝波下岗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在他心里,为他人服务远比赚钱重要。理一次发,他只收1元钱,而且坚持对特殊群体减免费用,这样一来,收入更低。

家里日子紧巴,沈汝波和妻子甚至割过草、捡过废品。有人给他算过笔账,这么多年,他为别人提供的免费理发、按摩,如果收钱的话,早已超过百万。但他从不在乎这些,不管生活怎么难,记录好事的“正”字一天天在增加。

在先茂里社区,一提“老党”,大家都知道是沈汝波。2003年,他在这里租了间下房开起了“党义理发店”。

“听别人喊他老党,原来还以为他姓党,是个孤儿,党给养大的呢,后来才知道是他给自己理发店起的名字。”被沈汝波影响投身志愿服务的徒弟王勃,这样提及她对师父最初的了解。

“党义,就是为党和社会尽义务。”沈汝波这样定义他店名的初衷。他在店里公示: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和现役军人免费理发,节假日所有人半费,行动不便老人、残疾人、婴儿上门服务……

除了免费理发,他每天还固定拿出4个小时,为一些行动不便的困难居民提供免费上门按摩。先茂里8栋的王培云老人因为一股急火眼睛突然失明。他听说后,连续20天免费上门按摩。老人的眼睛复明了,逢人就说:“这样的好人到哪去找啊!”

每年,他都要定期到养老院、部队义务服务,有时一天要为100多人理发,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小区健身场地没硬化,他找人铺水泥场地;小花园杂草丛生,他去修剪;别人遛狗留下的粪便,他弯腰拾起来;邻里家庭闹矛盾找他劝;甚至有人立下遗嘱,也找他做见证……

居民说他是小区的保洁员、保安、大管家。时间长了,大家已经忽略了他的真名,“老党”“老党”地叫开了。在大家心目中,这个“老党”,就是共产党员的代名词。为了目标更纯粹,他干脆把自己的“党义理发店”名字改为“党义服务站”,组织起小区的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一起成立党义志愿服务队,还把每个月收入的15%留作公益基金,专门用于做好事。

先茂里是个老旧小区,本来治安就混乱,2007年物业撤出后,情况更加严重。沈汝波组织老党员和退伍兵在小区成立治安巡逻队。他把夜里12点到凌晨3点半的那一班揽到自己身上,因为那个时间段最累、最容易犯困。

“天天你不着家,就跟小区过去吧。”李玉云更是又心疼又生气,但一到晚上12点,还总是记得喊老沈起来去巡逻。“做这些事,是他老早就许下了的,咱能拦着吗?”

几年时间里,巡逻队赶走小偷几十次,找回被盗自行车、电动车37辆,小区的治安案件从原来每年的100多件清零。

我是为老百姓办事,看看老百姓最后咋评价

从军营里走出来的沈汝波,对部队、对战士有着格外深的感情。用点滴行动去回报部队的培养,是他一直坚持做的事。

每年,他都会带着志愿者给驻地部队的战士们理发、按摩、表演节目,还教了不少徒弟。

“沈师傅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他的行动对于战士们很有教育意义,也带动着我们。”深受感动的武警秦皇岛中队战士们把沈汝波的爱心事迹列在了荣誉室,记进了中队史册。

2014年10月,沈汝波参加了一次去辽宁抚顺雷锋团献爱心的活动。得知战士们普遍有训练伤,他特别心疼:“演讲我讲不过那些有文化的,捐款我比不过那些企业家,我啥也拿不出来,就有颗爱心。战士们需要理发、按摩治疗,我把我的小店关门,给你们服务一个月。”

言出必行。他真关了自己的小店来到雷锋团。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为战士提供按摩和理发700多人次,连元旦都是在部队过的。

离开雷锋团时,部队想给沈汝波些报酬,他拒绝了,只提出一个请求,希望部队能送给他一套军装。“离开部队20多年,我做梦都想再穿上军装。”

这套军装,沈汝波一直珍藏着。每到重要场合,他就会翻出来穿上。而每当穿上军装,他践行承诺的决心就更加坚定。

2017年4月,一封从江苏省太仓市寄来的信,放在了秦皇岛市委书记孟祥伟的书桌上,写信人是太仓一名退役老兵陈洪才。

陈洪才和沈汝波在一次去雷锋团献爱心的活动中相识。2015年,他遇到车祸受重伤,半个月吃不下饭。沈汝波听说后赶到太仓,为他按摩了一个多星期,直到见他能吃下一碗米饭了才离开。

2016年,陈洪才的公司遇到困难,积压了大批白酒,他跟沈汝波通电话时说起了这情况。沈汝波挨个去求亲戚朋友和战友。一个月时间,帮助陈洪才卖出了近300箱白酒。

后来,陈洪才得知,那时沈汝波正在病床上化疗,身体极弱,被震撼得顿足捶胸:“我不知道他病啊,他怎么不说,应该是我操心他才对呀……”

他想来想去,给孟书记写了这封信:“小沈要做10万件好事,这两件千万要算上。”

“中国好人”“燕赵楷模”“河北省最美退伍兵”“河北省优秀志愿者”“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道德模范”“平民偶像”……多年来,沈汝波默默地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党和人民也把荣誉给了他。

“鲜花和荣誉都是对我过去的肯定,接下来我要做得更好。”面对荣誉,沈汝波格外冷静,“我愿做小小萤火虫,用微弱的光照亮周围的人。他们快乐,我也快乐,他们幸福,我也幸福。”

自己下了岗,妻子打工,儿子送快递,沈汝波家的日子一直紧巴,可他总是忙着为别人做好事,疏忽了对家的照顾。

2008年,儿子沈廷伟出车祸做手术,可那时小区治安巡逻的任务正重,还在配合公安机关破一个案子。沈汝波去医院看了眼儿子就回到了小区,“咱是志愿巡逻的,跟谁请假去?我一不去,别人不爱动不出来,小区再乱了,就前功尽弃了。”

 儿子委屈地和妈妈发牢骚:“他是我亲爸吗?!”

“人家媳妇没事在那儿歇着乘凉,而我天天得挨累干活儿,有时还得打两份工。”妻子李玉云有时也生气, “你做好事我不反对,可你下岗了,不剪头,再不就是剪头不收钱,挣不到钱,家里咋办?”

“挣钱多少都那么回事,能喝上口粥就行了。”沈汝波只能打哈哈。“这么多年,我亏欠家人很多,也想多挣点钱给老婆孩子,让他们高兴,但凡事不能两全。”

不过,妻子和儿子并不是真的不理解他。在沈廷伟心目中,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记得那时跟我爸去养老院,那些爷爷奶奶见到他都像见了亲人。当时觉得我爸太伟大了,心里可自豪了!”

有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沈廷伟也经常去做好事。有次送快递时,他看到一个母亲抱着发高烧的孩子急得不行,立刻用快递车将母子俩送到医院,让孩子转危为安。

“他就是这么个人,做好事高兴,我们支持他,我们也感到挺光荣。”李玉云性格爽朗,她说自己当初看上沈汝波的,就是人好。

随着沈汝波一生做10万件好事的事迹被媒体传播开去,荣誉和支持从四面八方涌来。面对这些,沈汝波格外冷静,“鲜花和荣誉都是对我过去的肯定,接下来我要做得更好。”

原单位为他提供了街边一处1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地方大了,他就不仅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还办起免费培训班,先后帮助200多名无业和下岗人员学到理发、按摩本领。

2009年,沈汝波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组织上奖励了5000元钱。他从奖金里拿出1000元寄给了远在山东的老母亲,尽一点自己的孝心。1000元给了要过门的儿媳妇,1000元给了自己的媳妇,让她们给自己买件喜欢的衣服。看着娘儿俩欢天喜地的样子,他既欣慰又心酸,她们多么容易知足啊,这些年他给予家人的真的太少了!

当时家里正需要钱给儿子张罗婚事,但他还是狠了狠心,把剩下的钱充到了他的活动经费里。清明节到了,他便用这钱租了几辆车,带着84名社区志愿者去山海关的烈士公墓祭扫。

去石家庄参加河北省道德模范颁奖时,原本主办单位已经为他订好了飞机票,可他坚持换成了火车票,多坐了5个多小时才到家。“事情办完了,回去又不着急,能给国家省点就省点。”

在先茂里小区办党义服务站时,有人看他每天为别人的事忙活,连店里生意都顾不上,做好事还自己留记录,就到社区主任李春洁那里嘀咕,“老沈做好事弄个本记上干啥?就是为了被树典型呗。”

李春洁一听,火儿直往头顶蹿,“沈大哥做的事,我做不来!你要是能做到,咱们也树你当典型!”

“有人嘀咕老沈,我差点替他流泪。那哪儿是一个普通人能达到的人生目标?病重那样了,还认认真真做、一丝不苟记,咱谁能做到?有第二个沈汝波,我替他往小本上记!”李春洁生气,是因为她对沈汝波的了解。“当年,我想把他当典型树起来,他说啥也不愿意。他说,‘我就是个萤火虫,星星点点照亮我身边就行了,我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宣传。’我说,沈大哥你做得很好,可想法不对,你的事如果能让更多人知道,让大家都愿意学习这精神,那咱们社会才会有更多人受益啊。我直劝了一个多月,他才转过弯来,同意我们宣传。这些人竟以为老沈是为了当典型在作秀,你说我生不生气?!”

了解老沈的人,知道他对名利看得淡。然而,一些局外人难免就看他这些举止“怪异”。这么多年,他承受着不少人的非议。有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说他“傻子”“二头”“缺心眼子”“作秀”,还有人说他多管闲事,甚至威胁要让他在小区里消失。可他说,说我作秀,我就作秀,说我二头,我就二头,反正我是在为老百姓办事,最后看老百姓到底怎么评价。

他的精神,已经成为整座城市的爱心风向标

“老沈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优秀退役士兵的代表、优秀市民的代表,把他照顾好治疗好,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望。”两年多的时间里,市委书记孟祥伟先后8次看望沈汝波,从生活到治疗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孟书记还专程到医院看望他。

“您的付出和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做像您一样的人。”几个学校和社区的小学生、小虎子们把亲手折的千纸鹤、幸运星、贺卡送到病床前,上面写满对沈爷爷的祝福和敬意。

沈汝波病重期间,每天都有志愿者自发来医院照顾沈汝波。他们说,沈汝波这么多年一心一意为民服务,如今他卧病在床,我们也该照顾他。

“好人就得有好报。”沈汝波在市第四医院住院期间,院方成立应急小组,请来专家团队会诊,调派医护人员进行专护,还免除了1万多元治疗费用。在沈汝波转院后,第四医院专门派熟悉情况的护师王晓静以家属身份到第一医院陪同护理。市第一医院为沈汝波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单人病房,免费为家属提供一日三餐,组织最好的专家力量,安排本院的志愿者每天陪护。病情加重时,又在人手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夜间专护。两家医院还都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捐款,向沈汝波献上了一份爱心。

“这么多人关心我,爱护我,我的生命已不属于自己,属于社会,属于党。”对于沈汝波来说,他更希望的是能看到学雷锋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把正能量不断传递下去。

一波千万波。亲人、邻居、战友……在沈汝波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凝聚在一起。他的精神,已成为整座城市的爱心风向标。

去年年底,他创建的党义爱心团队扩大成党义志愿者公益服务中心,集结了22个分队,1万多名成员,此外还有7个横向联合团队。

中心副主任王勃原来在先盛里小区附近开了家理发店,与沈汝波的小店相距不远。偶然的机会相识后,她被沈汝波的精神打动,也在自己的理发店挂上牌子,对低保户、残疾人、现役军人等免费理发。后来,她认沈汝波当了“做好事的师傅”,经常跟着沈汝波一起上门去困难居民家里和部队、养老院等地方免费理发。

沈汝波生病后,王勃一直坚持去养老院给老人们理发,“沈哥把那些需要去理发、看望的老人,一个一个地写下来,交给我。其实,他不嘱咐我们,大家跟着他这么多年,也早就有了这样的坚持,一定把他这股劲儿传递下去。我们就是他的接班人。”

市第四医院的护师王晓静被沈汝波跪在床上为病友理发的身影感动,也加入了党义爱心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已经成长为团队里一个年轻的骨干力量。

在先盛里小学孩子们心中,沈爷爷就是他们身边的雷锋。学校教务处老师崔媛媛记得,为了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雷锋精神,她联系沈汝波来为孩子们作报告。“当时沈叔正在接受治疗,身体很虚弱,可是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沈叔来的时候,穿着军装,特别瘦,很虚弱,上楼都喘,说话都是颤音。可是见到孩子们,立即提起了精神头。”提起这件事,崔媛媛声音哽咽。“雷锋的故事遥远,沈叔就在身边。那天讲了两个多小时,沈叔一口水都没喝。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

 感动之下,先盛里小学学校聘请沈汝波为校外辅导员,几十名师生加入了沈汝波的志愿服务团队。他亲手给孩子们授旗、戴上团队胸章时,有的孩子激动得哭了。现在孩子们经常参加照顾孤寡老人、扫雪、清理污水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向沈爷爷学习。

老邻居刘升是沈汝波的帮助对象,他今年已77岁,老伴儿和女儿常年患病,生活比较困难。沈汝波到了先茂里后,一直坚持去他家里免费理发、按摩,想办法接济他,这让刘升非常感动。老沈提出成立巡逻队时,刘升立马加入进来。从被人帮助到主动为别人做好事,这样的转化让刘升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价值。

为沈汝波所感动,愿意和他一起传播正能量的,还有全国各地的老战友。

在部队立下的承诺终身不改,沈汝波的事迹通过微信群在老战友中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们派出代表几次来看望沈汝波,先后发动捐款3万多元,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沈汝波的精神。

每当有战友来时,沈汝波就把自己花钱做的学雷锋胸章和志愿者马甲送给他们,让他们把雷锋精神带回去。

“沈汝波的事迹感动了我们七连每一位老首长、老大哥,让我们觉得有沈汝波这样的好战士、好兄弟,好党员,是我们七连的光荣和骄傲。”老战友钟德伟虽然此前和沈汝波素未谋面,但和老连长秦传喜到秦皇岛看望沈汝波时,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回去之后,钟德伟满含热泪地把沈汝波事迹传到战友群,“那段时间,我们战友群的主题就是讲沈汝波,因为沈汝波的精神对当代,对社会,对党太重要了,是活灵活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没有什么厚重的物质奖励他,真正支撑他的就是一辈子要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信念。传承部队优秀传统,弘扬沈汝波的事迹,这是老百姓所需求的,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没有硬性规定,这就是一种觉悟、一种信仰,一份情和一份爱。”

“有人说沈汝波是傻子,但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傻子,需要更多这样的傻子。”得知沈汝波的事迹时,老战友徐忠人在国外,回国第三天,还没倒好时差的徐忠就赶到秦皇岛看望沈汝波。一次次听人讲起沈汝波更多的事迹,一次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战友李春泽现在是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村支部书记,他和几位战友一起把老战友们的2万多元捐款送到沈汝波手中。回去后,他立刻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在自己村里建立志愿服务团队。

在村里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上,李春泽动情地讲述了沈汝波的事迹,号召党员、村民代表学习,同时在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团队。“成立团队就是为学习沈汝波的精神,进一步弘扬正气,这种正气对我们村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都是个推动。”

几位老战友一起加入了沈汝波志愿团队的微信群,希望向沈汝波学习,共同为百姓做好事。有了这些老战友的宣扬,沈汝波的精神走出秦皇岛,播撒到祖国各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自费做的“雷锋纪念胸章”上沈汝波印上这两句话,有人来到他的小店,他常会送几个。

他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把他用一辈子的力气去坚持的“雷锋精神”进行传递。

如今,整个港城已经被沈汝波的精神感染。“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成为一场遍及全城的“接力赛”。一年多来,超过60万人次投身于“全民洗城”“烟头革命”等志愿服务活动,千千万万个沈汝波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市民的身影,与沈汝波一道,成为秦皇岛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践行党的宗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路走好,万民十里长街送英灵

滔滔渤海,再无汝波。

再多的牵挂,也没能挽留住一个平凡好人。最近两天,无数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沈汝波,并且决心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沈汝波虽然去世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极为宝贵的,值得每一位领导干部深思反思。我想以人为镜,沈汝波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每个领导干部每天都要照一照镜子,每日三省吾身。”沈汝波的离去,让市委书记孟祥伟分外惋惜。

“想想老沈在面对利益时的选择、面向社会捧出的一颗滚烫爱心,我们就会明白,个人的利益得失实在算不上什么,只有把自己融入到为社会作贡献、为群众服好务、为大众谋幸福的大潮中,才能真正体现个人的价值。全市每个人都要从老沈身上汲取营养,每个人都要力争成为像老沈一样的人。”孟祥伟说,“我们要记住今天,记住秦皇岛的优秀共产党员、退役士兵、市民代表沈汝波,并以他的事迹来激励我们更好地工作。我们纪念沈汝波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

为了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旅游旺季,市委决定今年统一打造志愿者服装。因为沈汝波是秦皇岛广大优秀志愿者的杰出代表,所以,市委书记孟祥伟提议把沈汝波列为秦皇岛志愿者马甲第一号。

“这么多年,他做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要接过他的旗帜,把公益事业做好,让沈汝波精神发扬光大。”王勃的话,代表着所有志愿者的心声。

“有多少牵挂不愿割舍,有多少好事还想去做,十万多美丽心愿深植泥土,你把平凡璀璨成了星座……”得知沈汝波的离去,王璐、张贤春、李晓白、张莉等8位市民心绪难平,他们通宵达旦,创作出歌曲《一波千万波》,向好人沈汝波表达深深的敬意。

秦皇岛阳光义工协会是最早和沈汝波党义爱心团队合作的秦皇岛地方公益组织,经常和沈汝波一起清理小区垃圾,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阳光义工协会负责人兰红晨到沈汝波家中吊唁,在遗像前,他含泪告慰:“协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接力沈汝波的公益项目,争取每天都有公益服务、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公益活动,今后,阳光义工一定会把您的公益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海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刚刚在光明爱心之家成功组织完一次慈善拍卖会,负责人胡晓涛和张辉就立刻赶了过来。“嫂子,这次我们和民盟市委联合拍卖了48件艺术品,筹集了善款4.3万多元,用于贴补无人看护儿童的生活。以后,我们协会还会继续组织义卖活动,让匠人精神和沈汝波的精神结合起来,为大家服务!”胡晓涛拉着李玉云的手,声音哽咽。

“我加班加点日夜赶制,但还是晚了一步呀!”在沈汝波遗像前,市级非遗木板贴画传人刘文菁端着刚刚完成的沈汝波半身像潸然泪下。本来20多天才能完工的作品,70多岁的老人日夜赶制,用了不到半个月就做完了。

“大哥是我们家族的荣耀,是秦皇岛的骄傲,也是我们临清的骄傲,他的事迹在我们老家也已经被乡亲们广为知晓。别看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我们现在也在向大哥学习,争取多做好事!”从山东老家赶来的四弟沈汝肖颤抖的嗓音中透着一股坚定。

“我们要以沈汝波为榜样,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展现退伍军人的风采。”七连的几个老战友分别从黑龙江、辽宁、北京赶过来,只为送上沈汝波一程。

“作为一个老兵,该怎样面对奉献和索求的取舍,沈汝波是我们的榜样。当今社会确实需要这种能量,也鼓励我们发挥余热,像他一样去做。”老战友李成峰当天得知沈汝波去世的消息后,凌晨4点就从位于黑龙江中俄边境的工地出发,辗转20多个小时赶到秦皇岛。

“沈汝波虽然走了,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年来,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些偏离。相比之下,沈汝波的精神更显得珍贵,他发扬了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作为连队战友,我们要以沈汝波为榜样,把他的精神通过行动传承下去。”老战友徐忠说。

“第一次见到沈汝波时,尽管是住在宾馆,可他还是早早起来刷厕所、擦地板,这让我很震动。”沈汝波曾经帮助过的退伍老兵陈洪才也拄着拐杖从江苏乘飞机赶来。回忆起往事,他数度哽咽,“他是一个普通党员、退伍战士,做的事平凡,但坚持下来不易。他走得轰轰烈烈。”

在网络、微信上,人们纷纷转发沈汝波离世的消息,并且写下真挚的缅怀。

“他只有58岁,想做的事还有那么多……他是秦皇岛人的骄傲,是秦皇岛人的榜样。今天是“六一”,他选在这天走,因为他的灵魂就如孩童般纯净!他人走了,但精神永存!”海港区的李女士含泪写道。

“不知道他的十万件好事做完了没有,如果还没有,我们要帮他做完。如果已经做完,我们就把十万件变成二十万、一百万……”机关干部鄢女士写下这样的感想。

退休职工王女士写道:“愿生命像鲜花一样,一片一片开成永不凋谢的纪念,在纪念之上,我们带着感情前行——他还在队伍里,永远,永远!”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一位重庆网友这样评价。

市民杨景华写下诗句:人不能没有精神,你用奉献的精神,感染着一个个人,凝聚着这座城……

市第一医院在公众号文章里写道:沈汝波走了,但他的灵魂永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象征。一个沈汝波离去,千千万万个沈汝波还在继续履行诺言:为民做好事,一生一世。

6月3日上午,悲痛离别的时刻到了。

按照沈汝波的遗愿,他去世后一切从简,不搭灵棚,不大张旗鼓搞仪式。

他的遗愿实现了,没有灵棚纸马,告别仪式庄重简洁。

但在这一天,秦皇岛所有市委常委都来殡仪馆送别沈汝波——这个平凡的伟人,用这种规格,来表达一座城市对他的敬意,对他精神坚定的传承。

这一天,上万名港城市民自发沿路相送,用港城人民的不舍和爱意,回馈沈汝波40年的坚守和付出。

“老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特别受大家的敬仰,我们也为他的离去感到惋惜。”来自北京顺义的志愿者牛海勇说,他一定会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好事做起,不断发扬沈汝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秦皇东大街,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李瑞鑫和10多名老师同学站在送行队伍的最前面,他们手中拉着的“沉痛悼念沈汝波同志,好人精神永存”10米长黑底白字的挽联条幅是前一天特意定制的。

“虽然和沈汝波没见过面,但学校经常开展学习沈汝波的志愿者活动,大家对他特别敬重和敬佩,他一直都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来送送他,更要继续学习传承沈汝波精神,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李瑞鑫说。

东环路街道办事处72岁的老党员荆国舫提前1个多小时就在路边等待。他曾请过沈汝波给社区居民作报告。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去年区里的一个会上,“他特别瘦,人也很憔悴。可还是那么热心,听说我腰腿不好,还给我做了按摩,他真是一个高尚伟大的人。”

市第一中学的20多名教师也自发赶过来为沈汝波送行。“沈汝波2014年曾来我们学校给学生作过一次报告。他讲得特别好,语言朴实感人。全校师生都为他鼓掌,心情特别振奋。”虽然已过去4年,工会主席乔凤玲仍记得沈汝波作报告时的样子,“他人走了,精神却永存,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立德树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海港区市民中心附近,近300名海港区机关干部职工举着“缅怀沈汝波,向好人致敬”“沉痛悼念沈汝波同志”的条幅为他送行,许多当地群众也自发加入到队伍中来。他们整齐站立,表情凝重,送别好人沈汝波最后一程。

“沈汝波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并时刻激励和鞭策着我们,心系百姓,服务百姓。”海港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淑贤说,海港区广大干部职工将继续发扬沈汝波精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工作。

灵车缓缓而行。挽联低垂,哀乐声声,诉说着人们无尽的悲痛与思念。

再见,老沈!

“老党”,一路走好!

此刻,长歌当哭。这座城市用最高的礼遇,向他们的英雄告别!

再见,也是启程。

他真的就这样走了吗?不!他的生命虽已终止,但他留给这座城市的精神永不泯灭,依然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千千万万个沈汝波,走在为民做好事这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上;依然是一座丰碑,永远镌刻在全市300万人民的心中。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