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秦皇岛,一片孕育红色基因和革命火种的沃土。
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昌黎五峰山写下了著名的建党论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战斗檄文《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光辉著作。受李大钊派遣,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组织领导了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秦皇岛港口工人大罢工。
1949年,新中国成立,秦皇岛这片革命的沃土迎来照亮生命的曙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历经70年风雨兼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昔日渤海边的小渔村早已成为老一辈秦皇岛人的记忆,流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顺口溜“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管两头”,也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山川秀美、交通便利、独具魅力的滨海旅游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称号被“收入囊中”。
70年沧海桑田,70年砥砺奋进。在经济、医疗、教育、民生等方面,秦皇岛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总体经济实力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5.56亿元,是1949年的1856倍。
这些令人惊叹的变化,是勤劳的秦皇岛人民在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共同奋斗、奋起直追的结果。交通运输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关系改善民生的服务性行业,在秦皇岛70年发展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助推的作用,是秦皇岛各项事业发展的“先行官”。
从1949年最初的秦皇岛公路管理站,到1958年成立秦皇岛市交通局,经过几代交通人的不懈努力,原来的土质路、碎石路发展成为现在四通八达的的柏油路、快速路、高架桥;区域内已经形成6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22条省道为主架构的“四纵七横”道路交通运输网络;由马车、板车等人力畜力运输发展为现在轻重货车和特种车辆的现代化运输;几条简单的客运线路发展成便捷的“村村通公交”……
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将用《大道无垠,城市巨变“加油站” 》《舟车之利,铸就城市辉煌》和《交通便达,让生活更美好》三篇文章,回顾秦皇岛交通运输70年的变迁。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追忆往昔,感受当下,怀念那些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和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时代。
公路篇:
大道无垠,城市巨变“加油站”
秦皇岛日报记者 李金钟
道路就像山川大地的骨骼和血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物资、信息、人员等生产生活要素,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子民”。同时,也是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忠实聆听者与记载者。
回溯秦皇岛公路历史,秦皇岛地区最早的公路是出现于1920年的北平~临榆公路,到1937年,境内简易公路建设已初具规模,到1949年末,秦皇岛地区境内有公路400多公里,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开始有计划地对公路进行恢复和建设,迅速掀起了筑路修桥的热潮。从最初的肩挑人抗,手推车、三轮车、马车齐上阵,到摊铺机、推土机机械化施工,秦皇岛人民一直没有放慢修桥筑路的步伐。
70年沧海桑田,经过一代代秦皇岛人的不断努力,古老的102国道、205国道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承秦出海路连接承秦两地,整合旅游资源;滨海大道连接市区与北戴河,一路滨海风光;新建的机场快速路直达秦皇岛“空中客车”;环长城旅游公路拉近市民与乡野风景的距离……
G102国道,古老“御道”焕发青春
G102是秦皇岛人最熟悉的一条公路,其历史也最为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秦始皇东巡至碣石,刻石颂德,所走之路始称傍海道。明末,袁崇焕征辽、李自成和吴三桂决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走的都是这条道。清初,经过大规模修整,傍海道逐渐成了皇帝的“御道”。
秦皇岛地区出现的第一条公路——北京-临榆公路,就是在这条“御道”的基础上, 经过裁弯取值、垫平,改建为“马路”而形成的。虽叫公路,其实是一条雨雪天无法通行的土路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交通部对这条公路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路段集中在卢龙县境内,长20多公里。在历时三个月的修建改造过程中,卢龙县人民踊跃投工、献料、捐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后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秦皇岛对G102线频繁地进行修整,路面加宽、路基加厚,公路等级逐步提高,路况逐渐好转。1957年,秦皇岛~五里台段铺装了沥青路面,这是秦皇岛的第一条油路。
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G102在秦皇岛境内一直是断头路,秦唐两地界河青龙河未建桥,来往秦唐两地的车辆需要轮渡青龙河。换句话说,彼时的G102并没有发挥出国道应有的作用。直到1995年,万众期盼的青龙河特大桥建成通车,从此G102告别了断头路的历史,历经沧桑的古老的“御道”焕发了青春,东北去往北京等地又多了一条捷径。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从山海关区至海港区段越来越不适应车辆的通行需要,从1999年开始,对山海关至海港区段进行了改线,绕行山海关老城区和海港区,逐渐形成了海港区北二环线,大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行能力。
为更好的适应交通大发展,从2018年底开始对G102国道山海关边墙子至抚宁段进行二次改线,全线长55公里,改线位置在京沈高速和角山之间,全线一级公路设计标准,沥青砼路面,与主要街道相交均采用立体交叉形式,是一条高标准的“准高速公路”,目前作为PPP项目正在建设,计划2020年底通车。
G205国道, 城市发展的功臣和见证者
与G102一样,G205也广为秦皇岛人民所熟悉,它与G102一南一北横穿我市,是我市两条国道级别的交通动脉。
G205简称山深线,连接着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起点位于山海关,向南经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至广东省广州,全长3000多公里,把祖国东部沿海6省和一个直辖市紧密连接起来。
这条公路旧称大榆路(天津大毕庄~临榆),又称津榆路,是古代由中原通往辽东的车马大道,始于先秦时期,明、清时期为国都通往东北的畿辅要道,沿途设驿,也是渔、盐外运通道。建国前的1946年,G205线的北戴河~秦皇岛段已改建成公路,路基在原车马大道的基础上加宽到6米,路面铺筑天然级配砂石,是秦皇岛市第一条砂石路。
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同样未间断对G205的修建,从砂石路到油路,从油路到水泥路。期间的1958年,半永久性大汤河大桥和小汤河中桥建成,线路由山东堡经白塔岭直线过小汤河桥、大汤河桥、河北大街至马坊桥。1971~1972年,滦河大桥~北戴河段改建成油路。1973~1974年,北戴河~山东堡段也改建成了油路。
经过经年不断地修建,G205到1974年基本建成,路面加宽改造成水泥砼二级公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始对G205国道进行水泥砼路面压浆、水泥砼破碎板处理等中修,先后在留守营公铁交叉口、蔡各庄公铁交叉口、石门公铁交叉口修建了立交桥,实现公路铁路立体交通,提高了通行能力。2005年开始,G205全段大修,2007年后,实施路面“白改黑”,原来的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行车舒适性得到提高。
为适应交通增长的需要,1992~1997年,对昌黎县城段进行了改线设计,形成了昌黎南外环线;2011年,对北戴河火车站前段进行改线,形成交通疏解路;2010年,对海港区-蔡各庄段进行加宽改造升级成一级公路,形成了我市西部快速路的一部分。
在G102国道和京沈高速公路未通车前,G205国道是东北去往北京、天津、华北南部以及华东华南的唯一通道,客车、货车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承载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可以说,自G205国道建成通车起,见证了我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巨大变化。
现阶段,这条国道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其功能越来越多的为区域内车辆服务,但它曾经的作用和功绩是值得纪念的。
承秦出海路,连接承秦两地优质旅游资源
曾经,去青龙、承德是一件儿颇费周折的事儿,直到承秦出海路的全线贯通。
承秦出海路是河北省北部的一条重要省道,起点位于承德开发区东,终点位于我市,其中我市境内从宽城交界大转岭至海港区瓷厂桥,全长140多公里,大转岭至双山子段是省道京建线的重复段。
该路的贯通,让市区到青龙县城路程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以前,去趟青龙县城,走老秦青公路或青乐线,路况极差,梯子岭和歹毒岭盘山公路让人提心吊胆,到达木头凳后,再折回来走京建公路,绕了一个大大的弯儿,不但路途远,而且山路危险,没小半天时间到不了县城。而现在,承秦出海路一路顺畅,开车不过两三个小时。
老秦青公路自秦皇岛市区起,经石门寨、义院口、龙王庙,至青龙木头凳,全长接近90公里,分为两段,秦皇岛~义院口段和义院口到木头凳段。从义院口入青龙境内后,山势险要、峰岭重叠,越岭路就有三段。建国之前,这条公路为简易公路,勉强通车,且经常被洪水冲毁。
从1956年起,开始对秦青公路进行改建、拓宽、改线、加固,从最初改建砂石路面,到后来的水泥路、油路,通行状况大为改观。其中,义院口~梯子岭段长11公里铺筑天然级配砂石路面。原路一半以上走的是河滩,没有固定路基,年年修垫,年年被水冲毁。1966年第一次改线,舍弃河滩,依山开路,路基宽达7.5米,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与宽城县交界处大转岭至双山子段上世经70年代建成,原为沥青砼三级公路,从2002年开始进行加宽改造成二级公路。双山子至牛心山段原为土路,1998年建成沥青砼二级公路;牛心山至老观峪段原为土路,1995年建成水泥砼二级公路,瓷厂桥至老观峪段原为土路,1992年建成水泥砼一级公路。其中,祖山梯子岭隧道为我市第一座隧道,1999年建成,结束了盘山公路行车的危险,提高了安全行车系数。
承秦出海路一直发挥着重要旅游公路的作用,在2012年底承秦高速公路未通车之前,承秦出海路是承德、青龙等地来市区和海边风景区最快捷的通道,在2017年祖山连接线未通车之前,是进出祖山旅游风景区的唯一通道。承秦出海路的贯通,为承秦旅游互补注入了汩汩“活水”。
滨海大道,一条风光了20年的“明星路”
滨海大道起点位于山东堡立交桥,终点位于赤土山桥,连接市区与北戴河,全长不足10公里,一侧是无边大海,一侧是葱郁树林,中间还有近10米的绿化景观带,行车感受非常惬意。
以漂亮著称的滨海大道,其历史离不开北戴河海滨旅游的兴起。19世纪后期,随着北戴河被辟为避暑地,北戴河火车站~海滨这条车马大道兴旺起来,北海山公路(北戴河火车站~海滨~山东堡)也慢慢形成,其中赤土山~山东堡段即为滨海大道的前身。
建国后的1957~1958年,山东堡~赤土山段改建成五级公路,路基宽6米,煤沥青贯入式路面宽3.5米。到了1980年,赤土山~山东堡段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拓宽到12米。
然而,真正让滨海大道“扬名立万”是1997年的改建。当年,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进行了改建,双向六车道,加强了中间和两侧绿化带。在当时,这样的标准已经非常超前了,一下子就成为河北省的明星路,很多外地建设者都来我市参观学习。通车之后,轰动一时,很多市民怀着兴奋的心情,走一走,体验一下。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条路毫不落伍,20多年了,一直没有进行大的加宽和改造。
在2011年秦皇岛西部快速路开通之前,滨海大道曾经是秦皇岛市区通往北戴河旅游区的唯一通道,是沿海公路G228的一部分,更是我市境内一条重要的窗口形象路,它连接着海港区和北戴河海滨,以其靓丽的风姿迎接着中外游客,展示着秦皇岛的风貌和胸怀。
相比G102、G205,滨海大道并虽没有久远的历史,但它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明星路”,从1997建成通车的那天起,就一直风风光光,这一风光就是20多年。直到现在,不但未曾褪去身上的光环,而且愈发美丽。
浅水湾浴场、北戴河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北戴河滩涂湿地、鸽子窝公园,我市著名景区分布在滨海大道沿线。2001年6月,世界B级自行车锦标赛赛道就是滨海大道,2008年7月,举行过秦皇岛地区奥运火炬传递活动。连续多年,是秦皇岛国际马拉松比赛主要赛段。
美丽的滨海大道,为秦皇岛打开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它是一条为秦皇岛争光之路。
机场路,快速连接秦皇岛“空中走廊”
2016年3月31日,位于昌黎县晒甲坨的秦皇岛北戴河机场正式启用,我市告别了军民合用机场的历史,成为省内地级城市中唯一一个具有航空口岸功能的空港城市。
机场的开通令人欣喜鼓舞,但当时只有一条沿海高速支线通向机场,遇有恶劣天气高速封路时,或旅游旺季交通高峰时,进出机场就变得非常困难。为解决此难题,修建一条直通北戴河机场快速通道势在必行。
2016年10月,北戴河机场快速路破土动工,2018年7月,全线贯通,它通过西部快速路连接着海港区,另一端连接着沿海公路刘台庄连接线,中间连接着北戴河国际机场和新沿海公路。
北戴河机场快速通道由三个路段构成,第一段为北戴河至昌黄路,全长24km,该段属于新沿海公路G228的一部分,原为农田,2018年7建成沥青砼一级公路。第二段为昌黄路6km,该段为昌黎的向海大道,也是沿海高速昌黎东出口的连接线,沥青砼一级公路,2003年建成通车;第三段为省道S319,起点位于昌黎歇马台,与昌黎东外环路相交,终点位于刘台庄连接线王庄子,全长22km,在16Km处沿高速支线两侧通过辅道通向北戴河国际机场。
北戴河机场快速通建成后,除了便捷进出北戴河国际机场,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旅游公路的作用,北戴河至昌黄路段与北戴河区域内其它道路共同构成了北戴河区的交通网络,有效缓解了暑期的交通压力。S319段作为昌黎县新的南外环,与其东外环一起构成环线,形成了大的交通网络,对缓解昌黎县城内的交通压力和两座大型钢厂材料运输压力,拉动昌黎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经70年的努力,秦皇岛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了6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22条省道为主架构的“四纵七横”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到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8738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共1291公里,农村公路共7446公里。公路密度111.85公里/百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