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日报记者 李金钟
回望70年发展历程,秦皇岛从昔日的“海边小渔村”,发展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医疗、教育、居民生活等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质变跃升,在交通状况、出行方式方面也不例外。
从建国初期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的土路,逐渐过渡到砂石路、水泥路、沥青路,从乡镇通公路,再到村村通公路,交通变革从城市辐射到乡村,为农村带来空前的繁荣;从出门靠步行、马车、自行车,现在出门坐公交、打出租、自驾车,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和便捷。
应该说,每次一次变革,都是国家进步、社会进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代代秦皇岛交通人,前仆后继、为民着想、实干苦干的结果。
他们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万象更新的改革开放时期摆脱桎梏、开拓进取,在锐意进取的新时代勇立潮头、奋勇前进,用不断扩大的路网、热情的服务、方便快捷的出行、精准的行业管理,给广大人民带来原来越多的福祉。
出租车,传播城市文明的使者
如今,出租车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建国初期,别说出租车了,就连汽车都少见。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小轿车也是稀罕物件,一般家庭买不起,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那个时候,出门要是打上一辆夏利出租车,都算得上一件颇为奢侈的事情。
八十年代,我市公交线路少,市民出行不方便。为了缓解这种状况,1984年,市政府号召个人从事出租汽车经营。这一年,市人民医院的赵小文办理了停薪留职,跑起了出租,成为我市个体出租车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后,出租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队伍慢慢壮大,相信很多秦皇岛人还记得满街黄色夏利出租车的时代。
作为一种新业态,或者新职业,出租车的出现迎合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出租车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1985年,全市不到50辆,1990年,400多辆,五年增加400辆。到1995年,达到了2407辆,同样是5年,却增加了2000辆。到了2000年,我市出租车拥有量达到了3500多辆,市场空前繁荣。出租车以个体经营为主,主要经营范围在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车型以夏利为主,还有桑塔纳和捷达。
出租车的繁荣,满足了人们对方便、快捷出行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的繁荣也导致了诸多问题。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出租车行业也有过一段野蛮生长的“黑”历史,拒载、绕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行业的监管要跟上市场变化。1990年,我市成立出租旅游汽车治理整顿办公室。1995年,我市出台《秦皇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市交通局责无旁贷地成为出租汽车客运的主管部门。
随着监管的逐步加强,以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市出租车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八十年代末期,我市出租汽车司机一直有个约定俗成的“行规”,司机们习惯在各自区域内经营,互相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加之我市三个城市区依次呈带状组团式分布,各区相对独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分区经营模式。
而事实上,随着城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各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划概念越来越模糊,市民和游客乘车出行需求与自然形成的分区经营模式之间矛盾凸显。
为了让市民打车更方便快捷,2011年4月20日,我市“三区通运”顺利实施。“三区通运”实施以后,车租车司机往来“三区”再无顾虑,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同时,也减轻交通压力,减少了空驶浪费现象,提高车辆载客率,增加了出租车司机收入。
在规范、整顿、维护市场的同时,我市引导广大出租车们文明经营,因为作为旅游名城的秦皇岛,出租车司机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城市的形象。
1996年,全市出租车驾驶员开展了“争做文明使者,广大河北形象”活动,出租车客运实现了由规范经营向文明经营的转变。通过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树立港城形象,奉献的士真情”等活动,我市先后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如山海关赵清等4人被省交通厅授予“优秀服务明星”、以李秀荣为代表的“爱心车队”,以及“临危不退缩,浴血擒歹徒”的郝雅君等等。
2014年伊始,为了规范我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市交通运输局实行了“层级式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从全局范围内抽调300名党员骨干作为志愿服务者,每人负责10台车20名驾驶员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驾驶员教育培训、每月例会、日常谈心等工作,实行“点对点”服务、“面对面”的引导,让每名司机都成为美的使者。
市交通运输局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出租车文明形象、服务用语、行为举止等方面,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得以大幅提升,秦皇岛出租汽车优质服务已经成为秦皇岛传播文明的使者,也铸就了文明秦皇岛的一个品牌。
公交车,市民出行温馨之家
相信很多老秦皇岛人都记2路汽车,那是秦皇岛最早的公交线路之一,开通于1975年6月份,起点是当时的市委党校,终点是市传染病医院,全程不到7公里的单程车。
44年后的今天,2路汽车依然在运营,但早已改为秦皇岛火车站始发,车型已经进化为新能源车,冬有暖风,夏有空调,乘坐起来安静舒适。
对广大市民来说,公交车的变化,带给他的是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则是对城市变迁的见证,更能折射出一个公城市的文明程度。
秦皇岛公共交通历史的起点是成立于1975年6月的秦皇岛市公共汽车公司。当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线路,到1979年,市区公共汽车仅有36台,公交路线12条,仅在市区几条主要街道运行。
1984年,秦皇岛被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公共交通规模也随之扩大。1985年,运营线路增加到14条,运营车辆增加到84台。90年代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1998年,运行线路增加到26条,运行车辆增加到422台。
2002年,市公交总公司改制为秦皇岛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市政府授予其36条线路的特许经营权,结束了长达27年的国有公交身份。然而,在“民营”11年后,公交走回“国有”原点。2014年5月30日,这一天,对于秦皇岛公交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我市举行公交公司股权回购签约仪式,通过市政府股权回购,秦皇岛公交顺利完成国有化改制,结束了河北省唯一一家民营公交的身份,回归国有。
公交回归国有后,从购置新能源车辆和扩大公交覆盖面开始,市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公交给出行带来的便捷和方便,期盼多年的空调公交车也成为市民出行的新伙伴。新增调整公交线路,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更加方便市民出行,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公交竖起了大拇指。年客运量1.4亿人次,城市出行分担率15.7%,万人拥有公交车9.2标台。
随着新能源公交车的更换,公交场站及附属设施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改变了场站建设滞后的局面。
全新的电子智能站牌由箱体、视频摄像头、55英寸液晶显示器组成,能实时显示公交车行进情况以及时间、天气、电视节目等内容,运行稳定后将陆续在海港区河北大街、文化路、迎宾路、北戴河区等公交站点建立电子站牌。同时开通站点WIFI热点服务,推进公交智能化发展,节约乘车时间,方便市民出行。
在不断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公交公司在服务上也做足了文章。
公交公司积极创建“温馨公交 魅力秦皇岛”的服务品牌,让每一次服务成为城市公交的信用名片。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管理制度化、经营规范化;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畅通市民诉求渠道,设立服务热线,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加大稽查力度,及时纠正查处各类违章违纪行为。
如今,绿色安全、快捷舒适、惠民文明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对公交的普遍评价,随着交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选择公交出行。
村村通,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对于广大农村村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比修一条路能让他们感到高兴了。一条畅通的路,对于广大农村发展来说,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勤劳的秦皇岛人民一直奔走在修桥筑路这条路上。
石门镇是卢龙的南大门,京山铁路、G205国道从这里经过,但石门镇到卢龙县城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县城的发展。可以说,开通卢石公路(卢龙~石门),是卢龙县物资交流的需要,也是全县人民的愿望。
为此,1958年,卢石公路开始施工。其中,康各庄以北为山区、丘陵,有九沟十八峪之城,有一段开山降坡工程,修建公路难度大。限于当时施工条件,卢石公路历时5年,直到1963年,全线开通,但只能走畜力车、自行车。即使这样,也为卢龙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十年后,卢石公路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成油路,是秦皇岛市修建的第一条乡级油路。
在秦皇岛农村公路发展历程中,像卢石公路这样,一条路改变当地经济和农村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再比如,蛇刘公路(蛇盘兔~刘家口)沿线盛产苹果、梨、核桃、板栗,但路况非常糟糕,损毁严重。1970年,青龙政府组织公社民工联合施工,劈山开路,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27公里的新公路,投入劳工18万个。这段公路的建成,让自古以来连马车都不能通行的曹碾、当杖子两个公社1971年通了客运汽车,为村民干鲜果品销售提供了方便,振兴了当地的经济。
到1985年底,秦皇岛市有乡道公路630公里,其中等外公路就占了360公里,占了一半还多。几十年来,尽管我们不遗余力的开展农村公路建设,但与广大农村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北部偏远地区。
无数的实践一次次证明,农村富足离不开交通问题的解决,交通问题是阻碍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痛点”。2004年,我市开展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村村通”工程建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修路大战”。
十多年大刀阔斧地农村公路建设,惠及了2282个行政村,几千里的通村路,缩短了农民与外界的距离,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解放了,生活也随之变样了。
花厂峪村地处长城脚下,距祖山镇17.8公里,村里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山路,每逢雨季,村民们都走不出大山。最难的是村里上学的孩子们,18公里的山路不通车,大一点的孩子骑自行车,小一点的孩子父母骑车接送,很多父母无奈地选择让孩子掇学。
经过交通部门与乡村的共同努力,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祖山镇至花厂峪的水泥路修通了。路通以后,班车也进了村,孩子们那高兴劲就甭提了。花厂峪村以革命老区为依托,开辟了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旅游业成为了村里的经济支柱,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饭馆、农家旅馆,人们的意识变了,口袋鼓了,每年给该村带来的旅游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昌黎县茹荷镇是个临海小镇,拥有12.5公里的海岸线、10万亩浅海、3万亩滩涂,海产资源丰富。其养殖历史久远,18个村养殖着狐狸、貂、貉子等珍稀毛皮动物。但外地客商来茹荷镇却很少,村民们有钱也不买车,因为围绕村子周边都是泥坑子、沼泽地。
2005年,全镇32公里高标准的“村村通”公路建成后,一路解百愁。扇贝等海产品不仅国内畅销,还出口到韩国、日本。狐狸等稀动物皮毛出口到俄罗斯及欧洲等国。如今的茹荷镇,富裕了的百姓盖起了二层的小楼,开上了小汽车,过上了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