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汝波啊,您不要走!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但他还是永远地走了。他的与世长辞,让我们无限悲伤和思念。这种情怀,如石激水,在相当多的港城人的心头涌起了“四重浪”。
沈汝波去世后,不仅受过他帮助的怀念他,许多与其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也那样悲伤与思念,因为世上无坦途,人生有坎坷,生活中谁都难免遇到难题,社会需要“沈汝波”,这是荡漾在很多人心头的第一重“浪花”。沈汝波越多,港城越温馨,人们越踏实越惬意越有幸福感。否则,遇难不帮、求助无门、人心麻木、相互冷漠,又岂能不让人心灰意冷、心理阴暗呢?从这个心理的层面上讲,社会也需要“沈汝波”。
树有根,水有源。人们怀念沈汝波,皆因这么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做好事:那11万件好事,令人不能不肃然起敬。在很多市民的心目中,沈汝波就是响当当的“好人”,是咱市民们上好的“偶像”,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是咱秦皇岛人耀眼的代表!那么多人怀念他,荡漾着第二重“浪花”——人们坚定着一条定理:沈汝波尽管不图回报,但好人一定受尊崇、有好报。同时也矫正着一些人的心态:谁说当今无英模?咱港城就有,沈汝波就是!谁说英模无人敬?咱港城可不是那样,而是众相点赞沈汝波。
事迹不相同,同样是英模,因时代和使命使然。江竹筠、刘胡兰……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董存瑞、黄继光……英勇献身于枪林弹雨中。沈汝波没有这样凛然的壮举,所做的都是日常的点点滴滴。但平凡中见伟大,同样堪称好楷模。人们非常认可他、十分怀念他,荡漾着的第三重“浪花”是:沈汝波所做的那些,只要肯于躬身去做,而不是“瞧不起驴买不起马”,一般人都能做得了。
怀念沈汝波,有个“镜头”在心头:为了把“做好事的团队再扩大一些”,他不仅平时积极联络发展志愿者,而且病重后在病房中还心系此事。沈汝波走了,把壮大爱心团队的心愿留给了我们。我们的心头,怎能不澎湃着第四重“浪花”:我们应该怎么办?
怎么办为好?不妨这么办:从“四重浪花”中深悟“很需要”“有好报”“做得了”“怎么办”的关键词,将其串联起来转化成“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的力量,用献爱心做好事的实际行动缅怀纪念沈汝波,让波连波的爱心大潮中涌动着“我”的“浪花”一朵。(王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