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道德模范 > 文章详情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杨秀群:无偿献血19年
2019-10-15

记者 刘迅

9月18日上午,杨秀群的手机响了,她低头一看,发现是个熟悉的号码——秦皇岛市中心血站。得知市里某医院正在进行一场大型手术,急需血小板,杨秀群立即向公司领导请假,向血站赶去。

杨秀群今年47岁,是海港区红星美凯龙商场的一名员工。2000年,28岁的杨秀群在《秦皇岛晚报》上看见一篇关于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报道,便产生了献血的念头。当时她住在北戴河,从北戴河坐公交车到海港区华联商厦附近的流动献血车,一个来回要两个小时,杨秀群每隔一段时间就跑一趟。路程虽远,她却不觉辛苦,在她心中,献血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这点累不算什么。

2005年,杨秀群和丈夫一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9年后,她与一位韩国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为了拯救这名患者的生命,先后两次赴京捐献造血干细胞。

杨秀群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在2014年10月,当时她在空军总医院住院8天,完成了184毫升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014年,杨秀群的女儿18岁,在北京某高校学医,得知母亲这次要为外国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母亲的敬佩更深了。放寒假时,杨秀群的女儿回到秦皇岛,和母亲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杨秀群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在2016年1月,捐助对象仍然是那名韩国患者。“2016年初,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患者病情复发了,问我愿不愿意再捐一次造血干细胞。”杨秀群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了,但这个消息还是让她有些沮丧,为的不是自己流出的血,而是患者仍未治愈的病。

就这样,杨秀群成为河北省首例涉外二次捐献者,同时也是我市首例向国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跨越国籍,我们成为生命相通的人!”随后,多家媒体对杨秀群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她的博爱和奉献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从2000年至今,杨秀群无偿献血已经19年,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十多本,她放在家里,很少对人提及。在大多数街坊邻居眼中,杨秀群只是一个略显消瘦的女子,每天上下班,每天买菜做饭,似乎与常人无异。在菜市场,偶尔也会有人把她认出,这些人大多从报纸上见过她的照片,读过她的故事,他们会对杨秀群露出微笑,竖起大拇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她的行为。一些亲人、朋友经常对她进行善意的规劝,他们认为献血特别伤身体,又不给钱,问她是不是傻。杨秀群理解他们,知道他们这样说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但仍然坚持无偿献血。杨秀群表示,除了献血后的两天内扎针的胳膊不能用力外,并没有感到身体有何不适,“这么多年,感冒都很少。”

从今年夏天到现在,杨秀群在秦皇岛市中心血站无偿捐献过两次“成分血”。“两次捐的都是血小板。”杨秀群说,捐血小板花费的时间比普通献血的时间要长,一次约两个小时,“虽然更辛苦些,但说不定就能救人一命,所以很值得。”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