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58位年轻人捐钱修路,做了几辈人想干的事儿 游子归来,造福桑梓
2019-10-17

记者杜楠

10月11日,宋建民背着壶上山打药,脚踩着新修的平坦山路,很快到了半山腰自家栗树旁,比以往省了一半时间。他边干活儿边和妻子说话:“这些后生们造福啦!”

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董杖子村石片沟是个不大的自然村,80多户人家聚集在被称作“老岭”的山脚下。地少,“老岭”上漫山遍野的栗子树、苹果树、梨树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上山原来有3条路,在村民眼中那甚至不能称为路,都是一尺多宽的羊肠小道。59岁的田笑良回忆说:“上山蹦着走,胳膊腿儿经常被荆棘划出道道儿,拿着镰刀边走边开路。”每年秋收季更难,年轻人多在外生活,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一户人家一年捡几千斤栗子,只能靠一次次肩挑背扛运下山,曾有老人背着几十斤重的栗子滚下山坡致多处擦伤。

修路,一辈又一辈的村民无数次起过念头,却一次又一次搁浅。“难,太难了,归根到底是没钱。”田笑良说。

这件多少辈不敢想的事儿,却在今年秋收前干成了。

10月11日上午,记者在田笑良的带领下上山,3条上山路都变成了两米多宽,为兼顾排水与安全,埋有下水管的地方抹上了水泥,陡坡处用空心砖砌墙。虽是土路,但切实满足了村民需要。“今年省事儿,摩托车、三轮车都能到山顶,栗子轻松运下山,省老多力气,村民可欢气呢。”田笑良说,“后生们让人感动。”

田笑良嘴里的后生是刘建民、田立伟等58位年轻人。一个多月前,定居市里的刘建民和田立伟说起“马上收栗子,家里父母要受累”,忽然冒个念头:“咱把路修了!”刘建民建起微信群讨论这件大事,很快有包括他们在内的58个年轻人加入。血气方刚的他们讨论两三天就把事儿定了下来:修路,费用咱平摊。

这些年轻人多在市区工作,也有的在北京、唐山等地,很快凑了3万多元钱。村里很多人想参加,多多少少都想捐点钱,都被拒绝了。刘建民说,其实年轻人也不富裕,有的开大车,有的开店,有的送水。“但老人攒点钱更不容易,还是我们来。”刘建民说。

赶在秋收前,20多个能抽出空的年轻人赶回家,在老人周德成的带领下开始修路。见沟打底、架桥铺管……村民都支持,占了谁家地没有要补偿的。周德成说,钱用在买料、雇车上,村民义务出工,整忙活七八天才完工,了了大家这桩心事。

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果木依然葱茏,3条道路从山底不同处出发,依坡势蜿蜒一千多米后在山顶汇合,正如58个游子的心到了一处:归去,造福桑梓。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